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大燕公子 > 第四十一章 喋血长平(六)

第四十一章 喋血长平(六)(1/ 2)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
八月三日,赵军主帅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,已经被秦军主力,阻挡在老马岭以北的长平之地,不能与南部的大粮山赵军联系。

秦军大将白起,用相等的兵力去围困敌方大军,本就是兵家大忌。如果被赵军主力在其他方向突围出去,按荣蚠的话来说,整个秦军的做战计划,都将会变为一堆废纸,后果不堪设想。

为此,秦军副将王龁等秦军众将领,也都是捏着一把冷汗。唯恐赵军的四十万主力,此时向北或向东攻击前进,打通与邯郸的联系。就是向西攻击,也能跳出秦军的包围圈外。因为在这几个方向,秦军的兵力很少,肯定难以阻挡赵军主力的攻击。

但白起通过各方面的情报分析,就是欺负赵军主帅赵括,没有统领大军的经验,不知变通,必然会率大军向南,企图与大粮山的赵军联系上。所以把秦军主力都放在阻挡赵军主力,南下的路途关卡之上,其他方向的秦军正急着修筑壁垒,准备围困赵军主力。

赵括并没有如辽地大将荣蚠,分析那样,率军断臂求生,回援长平关、故关,取得与邯郸的联系;更没有召集众将,集体商议,找到一条妥善之计。

在赵军主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统帅赵括做得最多的一件事,居然是翻看兵书,企图在兵书中找到应对此种情况的方案。但结果很失望,查看了一晚上兵书的赵括,在兵书中没取得任何答案。

清晨,赵括眼珠通红,按自己副将的建议,率领赵军主力南下,猛攻泫氏河谷和老马岭的秦军,企图打通与大粮山赵军的联系。

这正在秦军主帅白起的预料之中,你赵军主力想南下大粮山,谈何容易。在秦军层层地防守之下,赵军攻击未果。赵括无奈,只得率领赵军主力,继续返回到长平。

四日,五日,六日,赵军主力继续向南猛攻,但遇到秦军拼死阻击。

而赵军主帅赵括根本没有意识到,自己所率赵国的大军,逃生的希望,就在这几天之内,丧失殆尽,一点一点地变得渺茫。

而双方在赵军南下的路途过程中,战斗之激烈,惨烈,已非笔墨所能形容。

后世的史学家和军事家们,用这几段话,来描述当时的战斗场景:“长平之战,血流漂橹”;“蚩尤之乱,不过於此矣”;“长平之下,流血成川,沸声若雷”。

就在这几天,秦军彻底完成了对整个赵军的包围,赵军已经彻底丧失了,从长平关突围的可能。如辽地大将荣蚠所说,如果到了此时,赵军全军覆灭的可能性,就近在咫尺!

秦军用与赵军相等的兵力,把四十五万骁勇善战的赵军,居然围困分割在上党的长平、韩王山、大粮山三个区域。如此战果,就连秦军主帅白起,都为之瞠目,更不用说秦军的其他将领了。等秦军彻底把赵军围困的消息传来,光狼城白起的帅帐内,是一片欢腾。

为激励秦军士气,震慑赵军。在秦军与赵军激烈拼杀的前线,白起正式在秦赵两军面前,竖立起了自己的“白”字帅旗,而秦军统帅武安君白起,第一次站在了秦赵两军的阵前。

当白起的帅旗竖立起的那一刻,整个秦军为之振奋,而赵军却为之沮丧。赵军的统帅赵括这才明白,自己与之对垒的秦军主帅,根本不是什么王龁,而是秦国大将、武安君白起。

赵军的副将,看到秦军竖起白起的帅旗后,声音哆嗦地对赵括道:“将军,秦军使诈,诱惑我赵军主力至长平谷底。这从头到尾,根本就是秦国大将白起的主意呀!这个……这个白起什么时候来的长平?我军居然……居然一无所知。”

赵括眼珠通红,勉强控制着自己的身体,没有跌倒。半响后,才当着赵军众将士面大骂道:“秦军这是要至我赵军于死地呀!堂堂武安君,竟然阴谋使诈!”

跟随过廉颇的一个裨将军,此时也彻底绝望了,对赵括大喊道:“将军,兵不厌诈。此时不是抱怨的时候,此刻是要想办法,让我军突围出去呀!”

赵括一怔,闭上了眼睛,半天才睁开了眼睛,沮丧地道:“我赵军主力大都在此,但与大粮山我赵军的联系被秦军阻断,现在没有任何的粮草军资补给。我意已决,我大军继续南下,向秦军进攻,务必与我大粮山赵军汇合。”

赵括的副将忙劝阻道:“将军,我军奋战一日,都未食粮。现在秦军的士气正旺,我军此刻再继续对秦军猛攻,恐怕得不偿失呀!”

赵括这次连自己副将的话,都不听了,大喊道:“传我命令,进攻。”

旁边跟随廉颇多年的裨将军,看到赵括如此模样,摇了摇头。想到了原先赵军主帅廉颇,眼泪流了出来,大喊一声:“廉颇将军,你在哪儿呀?”

果然如赵括的副将所言,赵军的这一次冲击,仍然未能成功,反而损失更大。赵括无奈,只好率军继续退守长平一带,修筑壁垒,等待援军。

被这个裨将军惦记的老将廉颇,此刻正站在赵国的龙宫大殿之上。与赵王及赵国的众大臣们,一同在听着上党前线,斥候校尉传来的赵军消息。
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新书推荐: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开局被始皇问斩怎么办?北宋大法官干宋宋时从梦华录开始女帝:你竟然想当我相父大明: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大明1805美国农业不发达,需要金坷垃大唐:安西最后一个信使
返回顶部